就差2亿,每日优鲜变成“每日忧钱”?
昔日头部生鲜电商走到了生死存亡关头。28日下午,就在每日优鲜被曝“就地解散”的同时,一段会议录音曝光。会议主持人是每日优鲜一位HRBP以及商品供应链负责人。会议传达的主要内容是,每日优鲜投资款尚未到账,工资继续延期发放,且大部分员工28日起停止工作。
一时间,每日优鲜“就地解散”“公司破产”的消息刷屏网络。人们在关注事情进展同时,也在讨论,一家在美股上市仅一年有余的企业,为何走到这步田地?每日优鲜,何以变成“每日忧钱”?
多地无法下单仍未恢复
据中新经纬记者29日上午实测,目前在北京、上海、天津等多地,每日优鲜App仍未恢复正常下单。值得注意的是,无法下单的亦包括次日达商品。
目前,每日优鲜App浏览界面中仍有商品展示,显示最快次日达,且可加入购物车。其中,部分产品因无货加入购物车后显示失效。当对购物车选中的产品进行下单时,界面显示“抱歉,本单购买的商品在当前地址下无货”。
截至发稿,每日优鲜App上的客服人员均无法正常联系,即使在正常工作时间,也显示“暂无客服在线”。
这意味着,每日优鲜原本承诺的不受影响的次日达业务,前景也充满了变数。
对于每日优鲜App为何不能下单、何时能恢复下单等问题,中新经纬记者联系每日优鲜方面,一位仍在职的公关回应称,“这个问题我真的目前不太清楚。”
80%员工被就地解散
据参加了28日线上会议,且在当日下午离职的每日优鲜员工阳阳(化名)向中新经纬记者透露,“会议主要内容是告诉大家公司没钱了,工资继续拖,社保下个月(8月)停掉,让大家自谋出路,还一时半会给不了离职证明,很扯。”
更令阳阳感到气愤和心凉的是,在会议期间,上述HRBP和商品供应链负责人还表露出“不代表公司,仅通知大家”的意思。阳阳还表示,“整个会议没有转达丁点儿管理层的想法和打算,也没有安抚,更没有高管层出来说话,一副摆烂状。”
中新经纬记者注意到,在此次危机爆发前10天左右,每日优鲜曾发生了工商变更。联合创始人曾斌卸任法定代表人、董事长、经理。除了曾斌,每日优鲜创始人兼CEO徐正、每日优鲜副总裁李漾、每日优鲜智能生鲜市场业务负责人孙原、每日优鲜CFO王珺等一众高管也从公司主要人员中退出。
上述每日优鲜公关人士表示,“管理层没有对外发布公告,也没有召集全体员工讲这些事,但各个部门都在做一些努力,HRBP召集开会的目的就是把上面的意思传下去,(管理层)没有公开发声不代表没有一层一层去交代这件事。”
言下之意,28日下午的线上会议是在管理层的安排下进行的,裁员决定管理层也知情。
据阳阳透露,在会议结束后很短时间,自己的内部账号等就被停用。不过据她观察,并不是所有员工都被“就地解散”了。“这次会议前公司办公软件还有大概900人,被通知停止工作的大概有700多人,差不多占比80%。而在鼎盛时间,公司有2000多人。”
而对于裁员比例,上述公关人士则表示,“(28日)下午的事发生得比较突然,目前公司无法给出具体的裁员数字和比例。”
据了解,每日优鲜除了本公司员工,还有一些外包员工,对于这些员工的安置,目前仍是未知数。
此外,每日优鲜还欠了大量供应商货款。值得注意的是,每日优鲜到现在也没公布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及当年年报。其2021年三季报显示,每日优鲜尚未支付的供应商欠款净额为16.52亿元,同比2020年三季度末的10.88亿元增加了34%。这些应付账款里包括三大类供应商货款、外包配送公司运费、营销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费。
钱都花哪了?
每日优鲜危机集中爆发后,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,每日优鲜为何走到这步田地?为何没钱?钱都花哪了?
公开资料显示,2021年6月25日,每日优鲜顶着“生鲜电商第一股”的光环在美纳斯达克上市。不过,每日优鲜入局的生鲜电商是一个烧钱的买卖。每日优鲜最近一次公布的财报显示,2021年前三季度,每日优鲜的累计亏损达30.175亿元。而据其招股书显示,每日优鲜2018年至2020年三年累计巨亏67.902亿元。
尤其是每日优鲜来说,其起家业务“30分钟极速达”烧钱更是厉害。据每日优鲜App介绍,极速达即收货地址在每日生鲜前置仓三公里以内,可享受最快30分钟送达服务的区域。用户熟悉的生鲜电商赛道其他玩家叮咚买菜、美团买菜等也是前置仓模式。
每日优鲜尚未公布极速达业务与次日达业务各自占比,据媒体援引投资人消息称,次日达业务仅占每日优鲜交易15%左右,这也就意味着极速达是每日优鲜烧钱的主要阵地。在回应关停极速达业务时,每日优鲜也突出了此举是为了“实现盈利的大目标”。
此前6月底,每日优鲜已经在逐步关停大部分极速达服务:6月末,每日优鲜在全国仅剩13个城市有前置仓站点,6月30日,苏州、南京前置仓关闭,7月1日至2日,杭州、青岛、深圳、广州、济南、石家庄、太原等城市前置仓纷纷关闭。
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认为,每日优鲜的“崩盘”从根本上来说,是由于行业长期恶性竞争,主要表现为价格战,导致其长期亏损,又迟迟拿不到新的融资,进入恶性循环。对于每日优鲜主打的“30分钟极速达”模式,李成东也认为其在越来越多玩家入局的情况下,失去了优势。“前置仓模式能不能跑通,需要订单量平衡,但随着越来越多玩家进入,订单被稀释了,模型就被破坏了。”
上述公关人士也提到,其实公司一直将盈利作为很重要的目标,但众所周知,生鲜电商成本很高,模式也不是很健康,公司也在一直努力调整。
一位早先从每日优鲜离职的员工表示,每日优鲜此次危机直接的原因就是2亿元没拿到,难以为继,撑不下去了。
公开资料显示,近日,每日优鲜曾宣布与山西东辉集团签订了战略投资协议。按照协议规定,山西东辉集团计划向每日优鲜进行价值2亿人民币的股权投资。
官网信息显示,山西东辉集团公司于2005年正式注册登记成立,是一个集煤碳、有色金属、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文化旅游产业为一体的跨国企业。东辉集团目前共拥有16个全资子公司,注册资金19.72亿元。
不过,根据会议录音显示,目前这笔新融资仍在交涉的过程中,每日优鲜已经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公告和备案。也就是,这笔投资款尚未到账,无法使用。
公开资料显示,在2021年上市前,每日优鲜共拿到了11轮融资,总金额超过了110亿元。
(文中观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)
文章来源: 中新经纬
相关阅读
-
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 微软大涨超7%
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,纳指涨1.52%,标普500指数涨0.63%,道指涨0.2%。微软大涨超7%,公司2025财年第三财季全线超预期,云计算业务强劲增长。
-
美国光伏巨头股价暴跌,CEO称特朗普关税冲击远超公司预期
周三(4月30日)美股早盘,美国光伏巨头第一太阳能(First Solar)的股价一度暴跌超12%,最低时跌至119.09美元,接近该股近30个月来的低位...
-
特朗普“强行挽尊”:股市只是一个指标 二季度经济萎缩也应该归咎于拜登
面对经济疲软和美股暴跌的局面,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三作出了回应,他再次将糟糕局面归咎于前总统拜登,并呼吁民众保持耐心。
-
美股三大指数收盘涨跌不一
美股三大指数收盘涨跌不一,纳指跌0.09%,标普500指数涨0.14%,道指涨0.35%。
-
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 道指、标普500指数均连涨六日
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,道指涨0.72%,标普500指数涨0.58%,纳指涨0.55%。其中,道指、标普500指数均录得日线六连涨。
-
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 科技股走强推动纳指涨2.5%
美股大幅收涨,道指涨1.07%,纳指涨2.50%,标普500指数涨1.66%。科技股领涨,特斯拉、英特尔涨超5%,亚马逊、Meta涨逾4%,英伟达涨近4%,苹果、谷歌、微软涨逾2%。
-
美股收盘:三大指数均涨超2% 大型科技股普涨
美股大幅收涨,道指涨2.66%,纳指涨2.71%,标普500指数涨2.51%。大型科技股普涨,特斯拉涨超4%,亚马逊、苹果、Meta涨逾3%,谷歌、微软涨超2%。
-
精准逃离“特朗普顶”!扎克伯格、戴蒙位列一季度美股减持高管前列
就在美股投资者深陷“特朗普熊市”煎熬之际,新鲜出炉的上市公司高管一季度减持排行榜引发股民们的羡慕围观:假设他们的动作再晚一、两个月,能够套现的资金将面临巨大折扣。
免责声明:本网所发所有文章,包括本网原创、编译及转发的第三方稿件及评论,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交易操作或投资决定请询问专业人士。
热门点击
-
- 【4.28】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
-
- 【4.29】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
-
- 澳储行将从抗击通胀转向保护经济增长 今年五月或降息
-
- 【4.30】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
-
- 【5.1】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
-
- 【异动股】中国限制对美钪产品出口Sunrise Energy Metals (ASX:SRL)股价接连飙升
-
- 2025年大洋洲首届佛教禅宗“正法眼藏,佛祖源流”传承圣典
-
- 【异动股】Cyprium Metals (ASX:CYM)完全控股西澳2000平方公里Paterson铜矿勘探项目
-
- 股价单日飙升近1倍!Andromeda突破性生产4N级高纯氧化铝(HPA)Great White项目再迎估值催化
-
- 【异动股】中国稀土出口禁令引发Australian Strategic Materials(ASX:ASM)股价飙涨 Dubbo项目显现“替代性”优势
-
- 澳洲最新《各州和领地经济报告》出炉 西澳连续三个季度高居榜首
-
- 澳洲葡萄酒对华出口重返10亿澳元大关 美国市场承压前景不明
-
- 金价暴涨提振澳洲黄金股 分红惊喜可期
-
- 【异动股】中国限制对美钪产品出口Sunrise Energy Metals (ASX:SRL)股价接连飙升
-
- 【异动股】铀矿巨头Paladin Energy (ASX:PDN)LHM矿场季度产量创重启以来新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