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原料短缺影响 辉瑞疫苗生产将减少一半
2020-12-07 06:39:00
来源:《澳华财经在线》
编辑:Haley Hu 文章类型:原创
ACB News《澳华财经在线》12月7日讯 辉瑞BioNTech的一名公司发言人表示,辉瑞和总部位于德国的合作伙伴BioNTech SE曾希望在今年年底之前在全球范围内推出1亿剂疫苗,但由于从美国和欧洲的供应商那里采购的原材料出现短缺问题,使疫苗生产规模缩减到5000万。但辉瑞表示2021年仍将推出逾10亿剂疫苗,弥补今年的5000万疫苗缺口。目前辉瑞并没有透露原料短缺的原因。
此前英国订购了为2000万人接种的4000万剂辉瑞疫苗,并于去年11月表示,今年将收到多达1000万剂疫苗,但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,仅有400万至500万剂疫苗可于年底之前完成生产。
美国政府也向辉瑞公司下了1亿剂疫苗的初始订单和5亿剂疫苗的额外订单。欧盟订购了2亿剂辉瑞疫苗,日本订购了1.2亿剂订单,南美和亚太地区的国家也下了大量疫苗订单。
( 郑重声明:ACB News《澳华财经在线》对标注为原创的文章保留全部著作权限,任何形式转载请标注出处。)
相关阅读
-
受原料短缺影响 辉瑞疫苗生产将减少一半
辉瑞BioNTech的一名公司发言人表示,辉瑞和总部位于德国的合作伙伴BioNTech SE曾希望在今年年底之前在全球范围内推出1亿剂疫苗,但由于从美国和欧洲的供应商那里采购的原材料出现短缺问题,使疫苗生产规模缩减到5000万。
-
FDA收紧新冠疫苗监管标准 药厂需证明低风险人群注射加强针有益
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局长马蒂·马克里与疫苗监管部门负责人维奈·普拉萨德周二在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上发文,宣布收紧新冠疫苗加强针的审批标准。
-
感染病例激增!美FDA批准辉瑞、莫德纳更新版新冠疫苗
美东时间周四,在新冠感染病例激增的背景下,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(FDA)批准了辉瑞和莫德纳的新版新冠疫苗,以更好地应对当前流行的新冠毒株。
-
利空突袭!疫苗巨头官宣:全球下架!有何隐情?
当地时间5月8日,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宣布,公司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下架新冠疫苗。该公司给出的理由是“商业原因”和疫苗过剩。该新冠疫苗...
-
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:2月初可能会见到疫情拐点 夏秋或宣布大流行结束
1月14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卫健委通报,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,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...
-
澳洲短期内或有几百万人感染新冠 政府呼吁接种第四针疫苗
澳大利亚卫生部长Mark Butler周三表示,预计在冬季的最后6周内,澳洲将有数百万人感染新冠病毒。他呼吁民众在拥挤的场所佩戴口罩,尽可能居家办公,并尽快接种第四针新冠疫苗。
-
30岁以上澳洲人可注射第四针疫苗 未来几个月疫情形势严峻
澳大利亚卫生部长Mark Butler周四宣布,自下周一起,30岁以上澳洲人可以预定注射第四针新冠疫苗。
-
澳洲12-15岁少年儿童将可接打第四剂新冠疫苗加强针
从下周二起,年龄在12至15岁,并有患严重疾病风险的儿童将可接打第四剂新冠疫苗。
免责声明:本网所发所有文章,包括本网原创、编译及转发的第三方稿件及评论,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交易操作或投资决定请询问专业人士。
热门点击
本周本月
-
- 项目现金流预计超5亿美元、估值远低于同行 计划2027年初投产的Theta Gold Mines Ltd(ASX: TGM)或将迎来估值拐点
-
- 全球供应链牌桌上,澳大利亚正沦为盘中餐
-
- 【异动股】签署1.25亿澳元反无人机激光技术订单 Electro Optic Systems (ASX:EOS)股价应声暴涨再飙四成!
-
- 【8.4】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
-
- 【8.5】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
-
- 【8.6】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
-
- 【8.7】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
-
- 重卡换电第一股Janus Electric(ASX:JNS)季报观察:下季度工时被全部预订 确立800台重卡市占目标 商业化拓展蓄势而发
-
- 中国加强个人境外收入监管 境外买卖股票收入也要缴税
-
- 重卡换电第一股Janus Electric(ASX:JNS)季报观察:下季度工时被全部预订 确立800台重卡市占目标 商业化拓展蓄势而发
-
- 【8.8】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
-
- 【月度回顾】7月ASX科技板块涨幅居前 人工智能概念引燃个股 iSynergy飙升1000%
-
- 连续降息预计触发周期性行情 澳交所小盘股有望显著受益
-
- 【月度回顾】7月ASX医疗股强势反弹9% 领涨各大行业板块 6支个股翻倍上行
-
- 项目现金流预计超5亿美元、估值远低于同行 计划2027年初投产的Theta Gold Mines Ltd(ASX: TGM)或将迎来估值拐点